偏遠藝術--討海人的姿態

雲林沿海,台西,原本只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漁村,長年在大風大浪下努力的求生存。

由於王永慶六輕的入駐,原本的清淨天空,現在總是灰濛濛的。而六輕的夜景,已經和虎尾故事館、劍湖山世界,被選為雲林的著名景點。因為,六輕的夜景,就像是一座未來城,而六輕這塊土地,和當地的居民,就好像有座無形的高牆,當地居民,真正進去過這爭議之地的,恐怕也沒幾個吧。

六輕的進駐,有人拍手叫好,要不有六輕,連結到雲林的沿海快速道路,怎麼可能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蓋好(所以,相對的,從台西到高雄的沿海快速道路,蓋了好幾年還沒好喔),又增加在地的就業機會。然而,也有人暗自擔心,不再藍的天空,永遠被來自大煙囪的灰煙矇住,討海人的悲哀,在黑煙下,慢慢被淹沒了。沿海地區的水質,是不是也在影響著當地的老農健康呢?

其實,天上的星星一直都在,只是被煙遮住了。

台西國中的學生,在蚵貝藝術家蔡英傑的帶領下,在學校的一面大牆上,利用當地20多種材料(各種貝殼、啤酒罐、木炭等),拼成一幅大聲吶喊的巨作--希望之海,討海人在工業煙囪下的生活,它說出來了。

很感人的是,偏遠地區無人關注的討海人,選擇以最美麗的方式,發聲。你聽到了嗎?

取自這裡

以下是當代藝術館對此作品的介紹

名為「希望之海」的巨幅蚵貝壁畫,經過半年的藝術行動期,由策劃人以參與式藝術行動,召集了藝術家、當地環境社團、中學生、漁民、蚵婦等,用當地特產蚵貝殼為材料,在高十公尺、寬八公尺、約三層樓高的高牆上,刻畫著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。由牡蠣殼拼湊的工廠煙囪冒出了灰煙,佔據整片天空;以木炭堆起的大眼望向大海,是村民無聲的盼望。飛向火紅夕陽的白色海鷗是拿文蛤串聯而成、以孔雀蛤與大鳳螺勾勒出青蚵嫂常年忙碌的身影、漁民常喝的海尼根啤酒瓶、蔘茸藥酒則化身為綠色海浪貝類做成的漁船隨著波浪載浮載沉,沿著牆面,台西人引以為傲的養殖漁業、討海人的形象、與居民糾纏不休的工廠,這些元素都生動地被放入在這一幅全台最大的參與式蚵貝壁畫中。
「台西-希望之海參與式蚵貝壁畫」為一場新類型公共性藝術與社會行動,讓偏遠、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、表達的公共空間,積極的反轉種種權力宰制關係,以觀念支持行動,尋求重建地方環境主體的可能,這幅以二十多種當地媒材鑲嵌而成的蚵貝壁畫,不只是一個藝術完成品,而是一個藝術新價值發現的過程,一場環境行動,也是對於偏遠地區社會文化議題的整體關照。

上個週末,在當地藝術館發現了它。偏遠地區的藝術,在發芽。

延伸閱讀:

到台西國中看蚵貝壁畫

台西《希望》全台最大蚵貝壁畫

PS. 當代藝術館旁有一家經典咖啡館,有藝術講座,每週末下午也有戶外音樂表演,就在當地藝術館外面的廣場上。

典藏創意空間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